老照片看改革开放40年 探秘贵州三线厂时期防空洞里的变电站_新闻中心_贝博app体育官网登录入口-BB体育官方

欢迎光临贝博app体育官网

联系电话:0577-62891398
新闻资讯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老照片看改革开放40年 探秘贵州三线厂时期防空洞里的变电站

  1971年王建斌和同事谢茂林在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主控室进行倒闸操作。

  网易新闻贵州六盘水10月24日讯(通讯员 任舟影 邵静 李泵)在云贵高原群山环抱中,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变电站,大型电力变压器“藏”在巨大防空洞中,变电站灰白色的水泥围墙右前方10余米处,是两栋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红砖房。

  这就是南方电网贵州六盘水市第一座变电站,建于50多年前三线千伏杉树林变电站。

  第一次走进杉树林变电站,是2018年9月末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陪同我们前往的是南方电网贵州六盘水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党支部书记雷建强。

  依山而建的杉树林变电站,最引人瞩目的首先是一个山洞状的水泥拱洞,变电站的“心脏”,一台变压器就藏身其中。据说,这是当年按照毛主席提出大三线“靠山分散隐蔽”的指示精神选址建设的。由于场地所限,变电站建在了山脚的平地上,而其他输变电设备装置、包括主控室、开关室等则修在了半山腰。每一次检修操作时,工作人员都要爬坡上坎无数次,在杉变操作一次的工作量、耗时因此相当于别处的三四倍。

  如今,杉变的很多设备早已更新换代,但的红砖墙上依稀还有上世纪60年代的安全口号,建站时安装的避雷针仍在坚守着“岗位”。尤其是当年修建的水泥支架,虽早已满布苔痕,还在牢牢地支撑着各类设备……

  在六盘水供电局,我们正真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六盘水在运变电站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45座,其中,负责六盘水市区供电任务的110千伏变电站就有10座。

  “当年,它(指杉树林变电站)可是六盘水地区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已年近八旬的六盘水供电局退休职工许金义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1964年8月,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在随后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上,决定在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建设煤炭基地,并配合建设以钢铁、电力、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的号令发出后,全国各地积极做出响应,1965年,中、东部地区各省、市组织抽调地勘、设计、基建队伍13000多人,先期到达贵州六盘水。到1966年,各路建设大军已达10万之众,六盘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

  时年28岁的山东德州人许金义作为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济南供电局调到了六盘水供电局。

  此时,贵昆线刚开通,水电部六盘水电力指挥部(代号300)成立不久,下辖“两厂一局”(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六盘水供电局)。六盘水供电局代号301。

  当时的六盘水地区只有星星点点的“电源点”——小型发电机,国家紧急调来了七台“列车发电站”(六枝3台,水城4台,就放在今天的西站靠近货场附近),每台1500千瓦,烧煤作为动力,移动发电。“列车发电站”调来后,对周边公司制作建设进行临时性供电。不久,从长远发展考虑,建设输变电工程提上了日程。

  当时的电网建设也是千头万绪——六水线(六枝到水城)已建好;水盘线正在施工(水城到盘县,长109公里);在变电站外围建设的临时变电站已通电,山东来的变电值班人员开始值班,为水城县、152地质局(现殡仪馆附近),以及煤矿建设指挥部、水钢等提供施工电源;由贵州送变电承担的110千伏水城变施工进入紧张阶段,六盘水供电局派人到现场,提前介入,熟悉设备……

  1970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就在杉变现址,没有鲜花,没有喝彩,却有着暖意盎然的热烈喜庆气氛。除了建筑实施工程人员,六盘水供电局很多部门负责人也早早地赶到现场,四五十人共同见证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时年24岁的六盘水供电局员工郑思贵当天早上8:30接班,便接到了调度通知,“杉变新址投运,作好一切准备!”

  于是,当天值班的3人,按捺住急迫的心情,先在临变控制室,有条不紊填写操作票,和调度沟通情况……经过分工:郑思贵负责操作,局生产科1人负责监护。

  “冲击试验非常成功!”时隔45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70多岁的郑思贵仍然透露出一丝紧张和激动,还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当天的整个操作的过程前后持续了大约半小时,由于配合顺畅,操作中无任何混乱、失误、操作不到位现象,切换操作一次成功。当时水城地区唯一的变电站、六盘水地区唯一的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水城变成功试运行!

  自此,六盘水电网实现了变电站零的突破,经110千伏水城变出口,正式联接贵州电网。随后,六盘水先后又有了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11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变电站……以此为依托,六盘水大地上星星点点的“火星”,开始一点点串成线,一条条并成网。越来越强大、完善的电网,为六盘水发展现代工业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持。

  作为新建变电站,线路要重新命名编号,主控设备要分门别类标注名称编号,还有开关、线路名称……“我们值班人员自己动手,花了一个多礼拜完成,完全与电网规范统一!”郑思贵骄傲地说。

  令郑思贵难忘的还有1969年春节。当时受影响人心浮动,很多山东师傅便想借过年之机回老家联系调走,值班人员一度匮乏。郑思贵义不容辞接过了值班的重任,在冰冷的临时变电站值班室里呆了6天6夜。但他并未感觉孤单——局总工程师田世波给他送饭来了;局生产科科长许州祥(如今已年逾九旬)也来到站里,替换郑思贵值了两天班……直到过完年后,回家探亲的人陆续返回,这一窘况得到了缓解。

  “他们在全国同行业中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上的水准很强,为六盘水电网带来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提到当年的山东师傅,六盘水供电局四十岁以上的干部职员都有深刻的印象。

  今年48岁的支永琴是六盘水500千伏变电站的值班长,2001年——2003年曾在杉变(1985年,110千伏水城变正式更名为杉树林变电站)上班。在杉变值班的岁月,早已成为她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有着50年历史的杉变在六盘水供电局又有“变电设备博物馆”之美名,可同时呈现三代左右设备。支永琴介绍,杉变虽设备老旧,抗事故能力差,设备故障多,却便于职工培训、积累实战经验。于是,山东老师傅们因材施教,将杉变“变成”了六盘水供电局的一个运行工种培训基地,带出了很多业务尖子。如今,局很多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技术骨干都是从杉变出来的。正因如此,杉变不仅传承了好的传统、优良作风,而且从未出过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2018年9月16日,一阵阵欢声笑语打破了杉变的宁静——六盘水供电局将政治学习“搬到”“防空洞”里的变电站,组织年青一代的党员干部现场聆听老一辈“三线”人讲述当年战天斗地的故事,零距离感受当年电力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岁就来到了这里。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两块木头一搭,就是一张床。”2010年退休、今年65岁的王建斌老人站在红楼前,讲述着杉变建设初期的艰难和不易。

  王建斌是六盘水供电局建局以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徒工,第一代杉变人。令他终身难忘的,还有当年两位山东师傅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一点一滴,艰苦却温馨。“教了半年左右实操后,师傅常带着我去看未投运设备,鼓励我学会观察、分析、摸索,一处一处指点,手把手教……”“(当时)人际关系单纯和谐。学徒工没有加班费,逢年过节,师傅们都要主动把加班费拿出来,集中给大家改善伙食……”

  韩先同1980年参加工作就到杉变值班,直到1989年离开。作为第二代杉变人,他对杉变的每一处变化如数家珍,“(当时)用水不方便,局里特地建了蓄水池,但只是自然形成的山塘,天旱时还是会干涸。通常外面送不进水来时,我们就舀来洗菜、打扫卫生。原先对面山上有个水塔,值班人员吃水基本靠水塔……”

  38岁的汤峰是一位曾经在杉变担任值班员的八零后,现任六盘水巡维中心值班员。杉变的运行维护,如今就由六盘水巡维中心负责。“以前,杉变的值班人员、员工起码有十五六人,实行数字化以后,实现无人值守了。”在汤峰看来,经历了50年沧桑变化后,杉变始终有一种精神在代代相传,那就是老一辈供电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 “三线”精神。

  或许,地处偏远的杉变在六盘水电网中的作用如今逐步减弱。但在六盘水电力人眼里,杉变的地位始终如一。

  1966年11月3日——从热闹繁华的济南来到滴水成冰的水城,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转眼就步入了古稀之年,许金义一直记得自己来到水城的这个日子。

  那时候已解放多年,水城地区的供电状况却是相当于从零开始。作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水城县基本处于无电状态,只有一台小发电机,发电供水城县机关照明;盘县城关镇靠地方小水电供电,境内还有159地勘公司变电站(最早电源从老屋基矿过来,即盘关变)。但也只能优先保证工业用电及工业公司周边居民用电,以及机关单位所在地用电;供电情况最好的要算六枝。因西南煤指最早设在六枝(大华农场),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等因素,六枝供电早于水城——安六线建好后就供电了,电源直接从贵阳过来。

  一方面是快马加鞭建设变电站、确保工业公司建设用电,另一方面则是有序推动地方的供电网架建设工作。1967年春节前,水城县有电了,紧接着解决场坝片区供电问题。1967年冬天,许金义带着供电员工,开始从官厅架线年春夏之交,场坝也用上电了……

  与此同时,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建设如火如荼,联接各电源点的供电线路建设也是紧锣密鼓: 35千伏大河线线千伏水盘线千伏系统水城和盘县正式联接……随着一根根银线在空中延伸、连接,曾经一片漆黑的六盘水大地上亮起了点点希望的明灯——

  1970年3月,110千伏水城变建成投运;随后水城电厂建、盘县发电厂相继建成投运。至此,水城地区初步形成了通过六水线个电源供电的稳定格局。

  供电问题解决,不仅机关、居民得到了更多、更优质、更稳定的电源,水矿、水钢、125水泥厂等地建设更是如虎添翼……据韩先同介绍,“当年的110千伏水城变建成后,一马当先承担了水钢、水矿等三线企业和六盘水中心城区、周边居民用电,对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78年12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六盘水地区正式成立六盘水市,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厂矿企业增加,供电用户增多,供电范围扩大,到了1985年底,为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日渐增长的电力需求,六盘水第一座220千伏水城变电站(主变容量1×90兆伏安)投运,水城变及水城电厂成为六盘水地区重要的电源点。此时,六盘水已有4座110千伏变电站,即杉树林变(主变容量2×31.5兆伏安)、六枝变(主变容量2×20兆伏安)、盘关变(主变容量15+20兆伏安)、沙坡变(主变容量1×20兆伏安);2005年11月13日,六盘水建成投运第一座集控中心水城集控中心,与220千伏水城变电站在同一主控室进行监控、值守,负责中心城区的杉树林等共6个110千伏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主要承担本市中心和周边地区钢铁、煤炭、高耗能产业的生产、生活用电。杉树林变电站从此告别有人值守。

  随着六盘水电网逐步扩大、加强、完善,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原110千伏水城变)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退居二线”,成为了城市配网“手拉手工程”的一个连接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用电。如今,杉变的主要负荷仅有35千伏部分矿务局机厂、勺米变,10千伏部分南编组站、凉都大道东段、钟山大道东段、移动大楼、老供电局生产管理中心等。

  潮湿、阴冷,人烟稀少,长夜漫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提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城地区,许金义、郑思贵等人感慨万端。50年后,六盘水大地上早已斗转星移换了天地。六盘水供电局退休职工雷兴胜在《六盘水电网史话》一文中,满怀喜悦描绘今日凉都美景,“……看今日六盘水电网‘手拉手、心连心’,密布在六盘水上空,一排排铁塔穿过田野,耸立在山间,银线飞过千山万壑,飞越乌蒙之巅,强大的电能输进工厂,输到农村,输入千家万户。六盘水,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经济的转型,昨天的十里钢城、百里煤海,变成了今天的夜郎故地、中国凉都。……每当夜幕来临,一排排街灯耀眼夺目,霓虹灯你闪我烁,你追我赶,凉都宫金光四射,接地连天……”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心中有一种情怀无比强烈:50年前六盘水大地上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成就不只是一座变电站,也不只是一代人的梦想,还有代代传承的三线精神,以及已经融入了一座城市成长、崛起、发展的强劲血脉……

相关新闻